赵孟頫:700年承上启下奇才,一生背负骂名|历史人物
文博时空,金笛、赵孟頫的一生,充满了诸多争议。“仕元”之谓,被指责为失节之举;然而在艺术领域,他却凭借个人之力,扭转了局势,成为了连接700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他的一生交织着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尽管如此,他的艺术影响力至今仍然余音绕梁。赵孟頫,这位擅长绘画、精通书法、懂得经济、通晓佛学、酷爱篆刻、精通音律、文章盖世、鉴定技艺高超的绝世全才,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璀璨的巨匠之一。
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宋朝堪称一个既通俗又高雅的时代,它不仅引领了潮流,更在革新的道路上树立了一道难以攀登的高墙。宋代艺术家崇尚意境,力主“意胜于法”的革新,但摒弃了晋唐的固有传统,却导致艺术创作逐渐失去了实质,陷入了只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泥潭。
特别是历经五代连年战祸,唐代的师徒间“口传手授”的传授方式遭到破坏,宋人只得依赖《淳化阁帖》等刻帖来学习书法。然而,那些刻板僵硬的碑刻,早已丧失了书法原有的流畅线条和笔势连贯,无法显现出运笔的微妙变化。米芾曾对当时的人说“石刻不宜模仿”,并指出拓印技术使得学习者笔法变得僵化。
苏轼曾坦率地表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后,书法技艺日渐衰落,再加之唐末的战乱,人才凋零,文采风流一扫而空。”他的恩师欧阳修也曾感叹:“书法的繁荣莫过于唐代,而书法的衰落则莫过于现今。”
宋代的文化氛围,在早期那种宽容开放的氛围中,已经逐渐转变成了遵循法度的保守态度,“即使是微小的细节,或是轻微的罪行,也都要事先制定法律来应对”,这种风气导致书法界对于“古法”的回归,缺少了外部环境的支持。
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学问,书法艺术则被贬为“小技”,逐渐边缘化。理学大师朱熹曾对书坛现象发表评论:“苏轼、黄庭坚等人胡乱书写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糟蹋了书法,最近看到蔡君谟(蔡襄)的一幅作品,每个字都遵循法度,宛如端正的士人,这才是真正的书法。”朱熹指出,一些书法家追求“意趣”,采取“任笔为体”的创新求变方式,造成了传统笔法的混乱。简单来说,就是不再重视“基础功”,而是看重谁写得奇特、谁写得怪异。这种追求自我突破的风气,到了清代的“扬州八怪”,已经达到了极致。
这就是赵孟頫当时所处的大环境。
赵孟頫对艺术有着极其敏感的洞察力,他察觉到书画艺术似乎正陷入一条无出路的困境,“模仿古法”的做法已经不再奏效,缺乏亮点。他主张“应当追溯古代,而非盲目效仿当代”,为了重新发现书法的艺术魅力,必须回归晋唐时期的传统。
艺术设有一定的门槛,并且实现它还需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赵孟頫乃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后裔,秦王赵德芳的正统传人。他的父亲名叫赵与訔,母亲则是丘氏。在南宋末期,他的父亲在杭州身居要职,赵孟頫也借此机会得以随父亲结识众多文人雅士。他得以一睹民间难以触及的艺术珍品,若非他的身份地位,如此开阔的眼界是难以获得的。
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原文化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当他遇见赵孟頫时,不禁赞叹其为“神仙中人”。然而,鉴于赵孟頫的汉人身份和与宋朝皇室的血缘关系,他在官场的发展受限。但忽必烈对汉文化的热爱,为赵孟頫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从上至下的时间、空间和物质保障。
赵孟頫凭借个人努力开辟了一条“文艺复兴”之路。他不仅精通书法、绘画、文学、音律等多个领域,而且他所倡导的“复古”运动并非局限于某一单一领域的改良。相反,他通过书法笔法的革新和绘画理论的创新(例如“古意论”),双管齐下赵孟頫:700年承上启下奇才,一生背负骂名|历史人物,全面地促进了书法和绘画领域的复古风尚。
智永,王羲之的子孙,曾不辞辛劳地抄录了《千字文》多达数百卷,并将这些珍贵的墨宝流传至各地。这些流传下来的墨宝,成为了后世人们窥探“二王”真传笔法的唯一线索。
他多次精心模仿《千字文》,共计五百篇,深入研习《兰亭序》中的晋唐书法风格,并编纂了《兰亭十三跋》等著作,着重提出“细细品味古人的书法作品,全面理解其用笔的精髓”。这便是赵孟頫提出“用笔之法千古不变”的缘由,不仅将晋唐书法传统提升到了新的境界,还提炼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同时为后世艺术家指明了一条“学习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的创作道路。
元仁宗曾感叹道:“唐代有李白,宋代有苏轼,如今朕有赵子昂(孟頫,字子昂),与古代名士又有何区别?”他从不直接呼其名,总是以“赵子昂”称呼,且对其“推恩三代”,使得其子孙三代都能享受到优待。尽管朝中有大臣心生嫉妒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散布流言蜚语,但元仁宗对此置若罔闻。在朝会上,他当众对大臣们表示,赵子昂是世祖皇帝深信不疑的重臣,你们再怎么费尽心机地造谣,也是徒劳无功。
书坛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子昂之后,无人能及”,赵孟頫不仅继承了古代书法的精髓,还开创了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堪称700多年间首屈一指的书法大师。
艺术家的生涯映射出如多棱镜般璀璨而繁复的光影。赵孟頫对“仕元”一事深感愧疚,于次年创作的诗作中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然而,官职却一路攀升,元仁宗的提拔如同火箭般迅猛,令他内心充满不安;他受命撰写《述太傅丞相伯颜功德》,不得不为这位灭亡南宋的功臣大加赞誉,其内心的苦楚与挣扎,不难想象。他最大的慰藉在于拥有一位宛如“神仙眷侣”的妻子管道升,她被誉为继卫夫人之后的女艺术家翘楚,两人志趣相投,生活和谐,宛如一对和谐的琴瑟。
赵孟頫的一生饱受争议,然而他的艺术造诣却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明代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对赵孟頫赞誉有加,称其“天赋卓越,学识渊博,超越前人,直追魏晋,当时众人纷纷拜他为师”。
王阳明这位大儒赞叹说,元代书法领域中,赵文敏公堪称第一,他的书法技艺精湛,确实堪称瑰宝。
董其昌在年轻时便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然而,步入晚年,他不禁感慨万分:“我十八岁时便开始学习晋代书法,那时对赵孟頫的书法不屑一顾。如今我已年老,方才领悟到吴兴的书法实在难以企及!”
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位于水星南极附近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赵孟頫陨石坑”,此举是为了缅怀赵孟頫先生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天水郡图书印
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可见“天水郡赵氏”字样。宋朝亦被称为“天水一朝”,《宋史》记载“天水,国之姓望也”。战国末期,天水郡成为赵氏重要分支的发祥地。赵国覆灭后,代王赵嘉之子赵公辅迁至天水,其后代在此地繁衍,形成了声名显赫的“天水赵氏”世家。天水是伏羲观察天文、审视地理,开创“一画开天”、发明八卦之地。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天水地区涌现出了两位个性鲜明的书法大师。其中一位是撰写了书法批评史上首篇批评文章《非草书》的赵壹,他批评那些过分沉迷于草书的人,认为他们背离了经典,趋向于世俗,并断言草书的流行并非源自圣贤的教诲,而是由秦朝末年严酷的刑法、复杂的网络以及频繁的战争所催生的历史现象。另一位则是元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赵孟頫。
(图片)保利拍的心经
2017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市场上仅此一件的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作品,经过激烈竞拍赵孟頫:700年承上启下奇才,一生背负骂名|历史人物,最终以1.909亿元的价格被甘肃天庆博物馆收入囊中,这一价格也刷新了北京保利该季度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赵孟頫的杰作,在众人瞩目中,重返了他的故乡。
【书法】
赵孟頫小楷《禊帖源流卷》
赵孟頫在年过三十之际,曾挥毫泼墨书写一封尺牍。二十年后,当他偶然重逢昔日笔迹,心中不禁涌起对过往稚嫩字迹的感慨。于是,他在原尺牍上题字道:“今日偶见此简,不禁羞愧难当。”
《归去来兮辞卷》
赵孟頫以独特的遒劲姿媚,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
《洛神赋》
赵孟頫44岁时作品,形聚而神逸,秀美而潇洒。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在五十岁时的作品,其笔触流畅自如,字形结构紧凑,字迹中透露出一种飘逸的动感,同时兼具刚劲有力的韵味,充分展现了“赵体”书法的独特风格,因此被誉为“天下赵碑第一”。
《前后赤壁赋》,气雅闲静,淡定从容。
《帝师胆巴碑楷书卷》
赵孟頫在1316年,即他62岁那年创作了这幅作品。其书法的点画生动传神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笔力遒劲且优美高耸,堪称他晚年碑书作品的典范。
《汲黯传》
赵孟頫此时年已六十七岁。在跋文中,清笪重光这样评价:“松雪此册中,字的大小无不显得挺拔有力,仿佛继承了唐代书法的遗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山阴之地。”《汲黯传》的笔法严谨,神态生动,这一切都是作者五十余年书法功力的凝聚之作。
【画作】
《人骑图》
身着唐装之人,马鞍与缰绳的款式皆与唐代画作相吻合,画中马匹展现出唐朝马匹的雄健风貌,并非蒙古矮小笨拙的马种。赵孟頫在画作中并未迎合蒙古贵族的喜好,而是致力于追寻古风,与元朝宫廷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不亲近。
《花溪浴马图》(排版时只保留画,两边字不要)
《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描绘了佛教初传至我国时的西域人风貌,并非蒙古贵族所崇信的藏传佛教僧侣形象。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在辞去官职后返回故乡,为了缓解南宋遗民周密(虽然祖籍济南但未曾踏足北方)的乡愁,他凭借记忆创作了《鹊华秋色图》。画中充满了对故宋风光的回忆,完全没有蒙元的痕迹。尽管赵孟頫被元朝征召入仕,受到了许多南宋遗臣的指责,但他对那些终身隐居不仕的南宋遗臣抱有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幅画作正是作者向那些隐居不仕的士人传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方式。
管道升《竹石图》
参考资料:
《不浪漫,赵孟頫传》,周文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探讨赵孟頫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及他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及其政治生涯》,作者刘洪强、许景怡、李沁怡、龙友,发表于《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5期。
《分析赵孟頫官场生涯对书法艺术风格所产生的作用》,作者何冰,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18年第17期。
图片 | 金笛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