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赵孟頫,生于1254年10月20日,卒于1307年7月30日,字子昂,属于汉族,别号有松雪道人、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时期又以孟俯自称。他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的籍贯。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赵孟頫所属朝代的诗人信息,敬请阅读。
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赵孟頫,南宋末期至元朝初期,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同时也是秦王赵德芳的正宗后裔。
至元二十三年,赵孟頫因程钜夫的举荐,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先后担任了集贤院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务官、江浙等地儒学提举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务。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赵孟頫逐渐淡出政坛,并以病为由请求归隐。至治二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荣获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之职、封为魏国公,追赠谥号“文”,著有《赵文松雪斋文集》等作品。
赵孟頫才识渊博,不仅擅长诗歌和文学创作,还对经济有深刻理解,书法技艺精湛,绘画造诣深厚,金石鉴赏亦是一绝,音乐律吕亦能精通。特别是在书法和绘画领域,他的成就尤为卓越。在绘画领域,他引领了元代新的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赵孟頫还精通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他的书法风格遒劲而优美,结构严谨,笔法圆润娴熟,创立了“赵体”书法,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人物生平
宋室之后
赵孟頫诞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九月十日,即公元1254年10月20日,地点是吴兴,现今的浙江湖州。他是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追溯至他的五世祖,秀安僖王赵子偁,正是宋孝宗的父亲。再往上一代,他的四世祖崇宪靖王赵伯圭,因宋孝宗赐予宅第于湖州,因此赵孟頫得以成为湖州人。他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以及父亲赵与訔,均在南宋时期担任官职。元朝后期追封赵师垂为集贤院侍读学士,赵希戭担任太常寺礼仪院使并封为吴兴郡公,赵与訔则被授予集贤大学士和魏国公的称号。他的生母是丘氏。由于祖父早逝且无子嗣,赵孟頫便由祖母抚养成人。赵孟頫是赵与訔的第七个儿子。在他十一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此后他的学业便由生母负责督导。
赵孟頫自小聪慧过人,提笔便能挥洒自如,书写时笔势犹如疾风。到了十四岁,由于家族世代为官,他也得以补授官职,并且通过了吏部的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真州司户参军。
南宋覆灭之后,赵孟頫曾暂时隐居于家中。丘氏曾言,“朝廷必定会吸纳江南地区的杰出人才并加以任用。你若不勤奋读书,怎能超越常人?”因此,他更加勤奋学习,拜在老儒敖继公门下,钻研经义,学业不断进步,名声也逐渐显赫。后来,吏部尚书夹谷之奇将他推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然而他却婉言谢绝了这一职位。
元朝重用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的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受命搜寻隐居在江南的宋朝遗老遗少,共找到了二十多位,其中赵孟頫的名字排在最前面。他被特别带进皇宫,得以觐见元世祖忽必烈。赵孟頫才情横溢,神采奕奕,宛若仙人一般,元世祖对他十分欣赏,便让他坐在右丞叶李之上。那时,朝廷新设尚书省,便让赵孟頫负责起草诏书,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忽必烈阅读完诏书,赞许地说:“这正是朕心中所想表达的。”于是,朝廷在刑部召集了众多官员,共同商议刑法的制定。大家普遍认为,凡是贪污数额达到二百贯元宝钞的人,都应被判处死刑。然而,赵孟頫却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因为自钞法创立以来,宝钞的价值在几十年间已大幅下降,用这种贬值严重的宝钞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实属不妥。他年纪轻轻,又来自南方,对元朝的国情不甚了解,因此对他提出反对宝钞定罪的观点表示质疑,认为这是想要阻碍宝钞的流通。赵孟頫则毫不畏惧地予以回击,强调:“刑法关乎人的生死,必须严格区分轻重。我受命参与讨论,不敢有所保留。你却蛮横无理,试图以权势压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人听后无言以对。忽必烈有意重用赵孟頫,却遭到了部分人的阻挠。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任命赵孟頫担任兵部郎中一职。兵部负责管理全国驿站,然而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大幅上升,增至过去的数十倍之多。由于当地官府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只得向民众强行征收,导致百姓饱受骚扰之苦。因此,有人向中书省提议,通过增发钞币来缓解这一困境。然而,在那时,元钞无法在市面上流通,朝廷遂派遣尚书刘宣与赵孟頫共同前往江南,对行省丞相因执行钞法不力而进行的调查处理。在此过程中,左右司官以及各路官员均受到了鞭笞之刑,但赵孟頫却未对任何人施以惩戒。返京之后,丞相桑哥对他的这种宽容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当时,王虎臣大臣揭露了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行为,朝廷遂派遣他进行调查。然而,叶李坚决上奏,主张不应派遣王虎臣,但世祖皇帝并未采纳。赵孟頫进言道:“赵全确实犯法,理应受到惩罚。然而,王虎臣在平江任职期间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也曾频繁强行购买民田,并纵容其下属贪污谋利。赵全曾屡次与他发生争执,王虎臣心怀怨恨。”现今若派遣王虎臣前往,他必定会对赵全进行陷害;即便查出了赵全的不法行为,人们仍会对结果产生怀疑。”忽必烈方才恍然大悟,于是改派其他人负责此事。忽必烈深知赵孟頫一直家境贫寒,曾特地赐予他五十锭钞票。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赵孟頫官职晋升为集贤直学士。同年,一场地震席卷而来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北京地区震感尤为强烈,造成数十万人伤亡,令忽必烈焦虑不已。他亲自驻扎在龙虎台,派遣阿剌浑撒里返回京城,召集集贤院和翰林院官员举行会议,探讨此次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如何减轻灾情。这些官员对丞相桑哥心生畏惧,因而不敢直言,他们仅是引用《经》、《传》以及五行灾异的言论,以此来处理人事、应对天象的变化,对于时政问题则避而不谈。在此之前,桑哥派遣忻都和王济负责全国钱粮的整理,大力搜刮,已征收的数额高达数百万,尚未征收的还有数千万,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纷纷选择自杀。那些逃入山林的人,官府派出军队进行追捕,无人敢站出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关系密切,他建议阿剌浑撒里向忽必烈皇帝请求大赦全国,取消赋税,以此可能化解自然灾害。阿剌浑撒里遵照赵孟頫的建议向忽必烈皇帝汇报,并获得了忽必烈的批准。赦免令的草稿已经拟定,然而桑哥对此表示愤怒,认为这并非忽必烈的本意。赵孟頫勇敢地站出来,对桑哥回应道:“既然百姓已经死亡殆尽,那些尚未征收的财物又该向何人征收呢?”若不迅速解除,日后若有人将这未征收的数千万元钱粮视为损失,并将其归咎于尚书省,岂不是严重拖累了丞相?桑哥深知其中的利弊赵孟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于是同意免除所有赋税,从而使得百姓得以解困。
忽必烈向赵孟頫探询了叶李与留梦炎的才德高下(二人皆是归顺元朝的南宋遗臣)。赵孟頫回应道:“留梦炎乃家父的至交,他性格庄重,品德敦厚,充满自信,智谋过人,断事果断,具备大臣的才能。至于叶李,他所学之书,我亦曾涉猎,他知晓并能处理的事务,我亦能理解和办理。”忽必烈追问:“你这是在说留梦炎比叶李更为贤能吗?”留梦炎在宋朝时期荣登状元宝座,官至丞相之位,然而在贾似道欺君罔上、误国之际,他却选择了对贾似道曲意逢迎。与此同时,叶李虽身为平民,却勇于向朝廷上书,痛斥贾似道,其贤德显然胜过留梦炎。你之所以不敢对留梦炎有所非议,是因为他是你父亲的挚友,但你可以通过赋诗来劝诫他。”赵孟頫随即赋诗一首,其中包含“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句子,忽必烈阅读后赞不绝口。赵孟頫退朝之后,向奉御彻里表达了他的想法:“皇上在提及贾似道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时,曾批评留梦炎当年未曾勇于直言。如今,桑哥的罪行已远超似道,我们若不予以指责,将来又怎能逃避责任呢?然而,我终究不是皇上身边的亲信,我的话皇上未必会采纳。在那些侍臣中,既有学识又有正义感、慷慨激昂且深受皇上信任的人,似乎无人能出你之右。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仁者的行为,我希望你能做到这一点!”彻里果真向忽必烈揭露了桑哥的罪行。忽必烈勃然大怒,下令卫士打桑哥嘴巴,彻里鼻孔和嘴角鲜血直流,倒地不起。继续审问,彻里依旧指责桑哥的恶行,其他大臣也纷纷谴责他,于是忽必烈下令将桑哥依法处死,并且撤销了尚书省,所有犯有过错的官员都被免职。
忽必烈有意让赵孟頫加入中书省处理政务,但赵孟頫却坚决拒绝。他深信,长久地待在君王身边,必定会招致他人的嫉妒,因此他强烈地要求被派往外地担任官职。
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赵孟頫受命外出担任济南路总管府的同知。在这期间,当地有一位名叫元掀儿的盐场工人,因无法承受劳作的艰辛而逃离了岗位。他的父亲却诬陷是与他一同劳作的人杀害了元掀儿。赵孟頫对此事产生了怀疑,并未匆忙作出判决。经过一个月的等待,元掀儿自行回到了盐场。郡中的人们都赞叹赵孟頫的洞察力非凡。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粗暴,对赵孟頫心生不满,便找借口诽谤他;恰逢朝廷计划编纂《世祖实录》,便召回赵孟頫回京,此事才得以平息。此后,赵孟頫被调任汾州知州,尚未动身,朝廷又命他书写金字的《藏经》。
大德三年年)八月,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大德二年(1309年),他在杭州担任江浙儒学提举一职的十年任期届满,随后被任命为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并兼管劝农事务。然而,他尚未正式赴任,便被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元仁宗)派遣使者征召。
深受宠遇
大德三年(1310年),朝廷下令召回赵孟頫返回京城,并授予他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的职位,让他与其他士人一同撰写祭祀南郊的祝文。然而,在商议殿名一事上,他的观点与他人存在分歧,于是他请假返回故乡。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东宫时期便已听闻赵孟頫的大名,待他登基之后,便立即将他召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六月,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并担任知制诰以及国史的共同修订者。到了十月,他又被调任为集贤侍读学士,并晋升为正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负责知制诰和修国史,按照一品官员的规格受到恩赐,对三代家族都给予了优待。力八达对他非常器重,仅以字称呼他而不提其名。在与侍臣讨论文学人才时,他把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对他的品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博学多才,书画技艺出类拔萃,同时他还精通佛学和道家学说,这些都是他人难以比拟的。有人企图挑拨离间爱育黎拔力八达与赵孟頫的深厚友谊,但爱育黎拔力八达对此置若罔闻。不久,又有上书者提出,赵孟頫不宜参与国史的编纂。对此,爱育黎拔力八达回应道:“赵子昂(赵孟頫)乃世祖皇帝亲自挑选的得力大臣,朕对他特别优待,允许他在馆阁从事学术研究,以传承于后世,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赐予赵孟頫五百锭钞票,并告知随从:“中书省常言国家财政紧张,他们定然不会支付这笔赏金,因此应从普庆寺的库存中提取。”赵孟頫数月未曾踏入皇宫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便向身边的侍从询问,众人皆言赵孟頫年事已高,畏寒怕冷,于是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御府赐予他一件貂鼠皮裘。
借病乞归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管夫人不幸病重,赵孟頫接到朝廷旨意,得以返回家中,于二十五日离开了大都。不幸的是,管夫人于临清舟中离世,赵孟頫与儿子共同护送灵柩返回吴兴。爱育黎拔力八达又派人催促他返回朝廷,然而,由于病情加重,赵孟頫最终未能如愿启程。
在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派遣使者前往赵孟頫的住处,下达了书写《孝经》的命令。
安然辞世
在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的春天,硕德八剌派遣使者前往吴兴,向赵孟頫表示问候,并赠送了礼物。然而,在六月十六日(即7月30日),赵孟頫不幸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在他离开人世的那天,他依旧在阅读书籍、挥毫泼墨,谈笑风生,直至黄昏时分,在吴兴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与管夫人一同被安葬在德清县千秋乡的东衡山。赵孟頫曾任浙中书省平章政事,在他去世后,被追封为魏国公,并谥号“文”。
要成就
绘画
地位
明代文人王世贞曾言:“文人画始于东坡,至松雪始敞其门。”此言大体上真实地反映了赵孟頫在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位置。无论是深入探究我国绘画历史,抑或是研究我国文人画历史,赵孟頫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若言唐宋画作之韵味,在于文学化的意境营造,那么赵孟頫便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若论元朝之前文人画运动的筹备,元朝之后文人画运动凭借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了正规画,成为画坛引发这一变革的巨擘,依然是赵孟頫。
在变革与转型交替的历史节点上,赵孟頫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角色,展现了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倡导“绘画应以古风为贵”的理念,这一主张改变了自北宋以来逐渐消逝的古风画坛的衰败局面,促使绘画艺术从繁复细腻的风格转变为朴素自然。
他倡导“以云山为师”的理念,着重指出画家在写实基础及绘画技艺方面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摒弃“墨戏”这一不良风气。
他倡导“书画本是一家”的理念,将书法元素融入画作之中,从而使绘画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丰富了其艺术韵味。
他倡导“无需丹青之笔,怎能描绘深远的忧愁”这一理念,通过画作传达情感,从而使得绘画的内涵得以升华,其涵盖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等多个绘画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技艺全面,且在绘画艺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六、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在南北统一以及蒙古族崛起的背景下,他借鉴了南北绘画的优点,振兴了中原的绘画艺术传统,从而保持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持续发展。
他能够汇聚如高克恭、康里子山等众多少数民族美术家的力量,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审美标准
观察赵孟頫的画作,并参考他的相关理论,我们发现赵孟頫通过批判“近世”风气,推崇“古意”风格,成功地为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树立了标杆。这一理念不仅局限于绘画领域,还广泛影响到诗文、书法、篆刻等多个艺术门类。
提倡古意
在历史变迁的关头,文化往往容易失去规范,人们常常借鉴历史,从古人的智慧中探寻解决时弊的良策,比如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倡导的回归自然、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等,对传统的重视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赵孟頫主张“古意”的理念同样适用,他以晋唐时期为参照,对南宋时期那种险恶怪异、强悍粗犷以及琐碎浓艳的画风进行了批判;而且,作为一名士大夫出身的画家,他颠覆了北宋时期文人画那种墨戏的态度,这一点显得尤为珍贵。赵孟頫在价值学领域,既坚守了文人画的个性情趣,又摒弃了文人画中的嬉戏心态;在形态学方面,他不仅塑造了文人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还确保了这些形式符合正规绘画的技巧要求,并在多个绘画门类中进行了广泛实践,最终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作为正规绘画的稳固地位。赵孟頫使得原本相互对立或并行发展的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两种绘画传统得以相互交流与融合,自那时起,一个以文人画家为核心,以文人画图式为特征的绘画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转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巧妙融合了勾勒与渲染、丹青与水墨、浓墨与粗笔、继承与创新,以及超脱的文人气质与洒脱的士人情怀,从而促使“游览山水”的意境转变为“抒发情感”的山水画;同时,它也在画作中实现了意境与写意、诗意与书法的和谐统一,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与书法为手段表达隐逸情怀的文人画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这些理论与实践,使得赵孟頫成为了开启元代绘画新风的宗师级人物。
弟子众多
作为画坛巨匠,他的艺术造诣不仅影响了众多友人如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以及儿子赵雍,还波及到了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等人,甚至他的外孙王蒙。此外,元末的绘画大家黄公望、倪瓒等亦在不同程度上承继并推广了赵孟頫的美学理念,使得元代文人画得以持续繁荣,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诸多绚烂多姿的篇章。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共同创作了《人马图》,合称为《三世人马图》,此事流传甚广,成为美谈。这三幅画作均流传至美国,现已被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
书画诗印
此纸先绘后书,巧妙融合了两美。赵孟頫在书画诗印四项技艺上均有卓越成就,其名早已扬名四海,不仅国内赞誉有加,连日本、印度等地的文人墨客亦视其作品为珍宝,对促进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涉及道教的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至于画作,名品众多,其中描绘道教题材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此外,还有《玄元十子图》,这幅画描绘了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的形象,并在旁边附上了他们的简要传记。此作品笔触古朴,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在杭州的路面交通通达之际,由路道通刻版印刷,随后被收录于明正统年间的《道藏》之中。其诗文风格温婉细腻。同时擅长篆刻,尤其以“圆珠文”闻名。元延祐六年(1319年),他得以南归故里。曾于松江北道堂修行道教,道号为道渊。
书法
参见:赵体、楷书四大家
楷书大家
赵孟頫及其夫人管道升均为中峰明本和尚的门下弟子。赵孟頫在音乐方面造诣深厚,擅长鉴赏古代器物。他的诗作意境深远,风格独特。在书画领域,他尤其享有盛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皆能,其中楷书和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亦最为广泛。作为元代初期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备受赞誉,享有极高的声誉。据明代学者宋濂所述,赵氏在早年便追随“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亦即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风格,到了中年,他又开始学习“钟繇及羲献诸家”的书法技艺,而到了晚年,则尊李北海为师。王世懋评价道:“在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中,若体势紧密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便可见右军之精髓;若姿态飘逸,则可领略大令之风范;至于碑刻书法,则极似李北海的《岳麓》、《娑罗》二碑之体。”此外,他亦曾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以及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书法作品;在篆书领域,他钻研石鼓文与诅楚文;隶书方面,他师从梁鹄、钟繇;至于行草书,他则学习羲献的风格。他在继承传统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努力。正如文嘉所言:“魏公对古人的优秀书法,无不加以模仿学习。”虞集评价他:“楷书深得《洛神赋》的神韵,并能把握其精髓。行书达到了《圣教序》的境界,深入其中。至于草书,则充分吸收了《十七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是晋唐书法精华的集大成者,成就斐然。与他同代的书法家对他赞誉有加,后世的学者将他尊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即“颜、柳、欧、赵”中的赵。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更是认为他的书法直追晋代大家,对其评价为“因熟而俗”。
吸取长处
赵孟頫擅长借鉴他人之长,因此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宋元时期,许多书法家仅精通行书和草书,而赵孟頫却能深入研究各种书体。许多后辈学者纷纷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他的作品在朝鲜和日本广受欢迎。
书论深高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书法作品之中,更在于他所著的书论。他对于书法的深刻理解颇多,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他提出:“学习书法,关键在于掌握笔法和字形。若笔法不精,即便技艺高超,也难免显得粗糙;字形若不巧妙,即便熟练,也难以达到生动。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谈得上对书法的真正掌握。”“学习书法,应当细细品味古人的法帖,深刻领悟其用笔的精髓,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在临摹古人的书法作品时,他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古时候的人仅凭对几行古碑帖的深入研究,便能声名鹊起。更不用说《兰亭集序》乃王右军(王羲之)自认为得意之作的书法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又怎会忧虑自己的书法技艺无法超越他人。这些见解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孟頫的文采独步当时,同时精通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在绘画方面,他山水画借鉴了董源和李成的风格;人物画和鞍马画则效法李公麟及唐代画家的技艺;至于工笔竹子和花鸟画,他凭借圆润苍秀的笔触独树一帜,用飞白技法描绘山石,以书法的笔法勾勒竹枝。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宣称“绘画之妙在于古风”,若缺乏古风,即便技艺再高超也毫无价值。他远追五代、北宋的绘画规范,被当代人誉为兼具唐代画家的“意境”和北宋画家的“气势”,同时摒弃了唐画中的“纤弱”和宋画中的“粗犷”,从而开创了元代全新的绘画风格。
赵孟頫的交友圈十分广泛,他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衎、郭祐之等人相互交流技艺;在其亲自指导下,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人受益匪浅。他在篆刻方面技艺高超,尤其以“圆朱文”闻名于世。
传世书迹
赵孟頫留下了众多著名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以及《四体千字文》等。[id_2077161505]
历史评价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曾言,后世应知晓我国有一家,其大妇与子嗣均擅长书法,这实为罕见之事。
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
杨载认为,他的书法天赋极高,专注于效仿古代书法家的风格。在篆书方面,他遵循《石鼓文》和《诅楚文》的笔法;至于隶书,他则师从梁鹄和钟繇;而行书和草书,他则效法王羲之和王子猷,绝不掺杂近体书风。
在大德、延祐年间,那些被赞誉为擅长书法的人,无一不归属于巴西的邓文原、渔阳的鲜于枢以及吴兴的赵孟頫。自魏晋时期以来,凡擅长书法者,无不精通六书之理。吴兴的赵公书法堪称天下第一,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六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欧阳玄,治理尚书之职,对礼乐之书有所注释,其度量精准,通晓音律,……其文章简洁而精炼,各种诗体创作自然流畅,不追求奇特险峻,格调古朴,难以超越,书信中能用数语将事情表达得曲折而畅达,鉴定古器物、名画和书法,只需一看便知,百发百中,精通篆隶、小楷、行草书,只要是其心意所至,都能与古人相媲美,画作达到逸品之高,甚至达到神妙之境,四方贵族和方外之士,乃至远至天竺、日本等外国,都深知欧阳公的翰墨为贵,因此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喜欢称赞欧阳公的书画鉴赏力,而论及欧阳公,其博学多才,经济之才,以及对于绝艺的精妙理解,自然应当与古人并列,人们多有此才,何至于相互遮掩呢?
林弼:赵文敏、虞文靖(虞集)文翰,近代称绝。
彼时,诗坛文界之佼佼者,诸如赵孟頫、虞道园、范梈、杨载等诸位才子,以其卓越风采,独步一时,声名远扬于朝廷之馆阁,其风华余韵,亦流传于山川之间。
陶宗仪性格聪慧稳重,从不轻率谈笑。读书过目即能背诵,诗赋、文辞清新古朴。擅长鉴定古董器物和名画。山水、竹、石、人物、马、花、鸟等画作均能细致入微。尤其擅长书法,被誉为国朝第一人,篆书模仿石鼓文,隶书效仿梁、钟,草书则学自羲、献。即使只得到他的片言只语或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人们也引以为荣。然而,他的才华名声往往被书画所掩盖,人们只知晓他的书画技艺,却不知他还有卓越的文章才华,更不了解他卓越的经济才能。
孙承恩,乃前朝王侯之后裔,昔日之翰林学士。其品性纯良,举止优雅,吟诗作赋,才华横溢。绘画技艺模仿圣贤,笔触精妙,仿佛神助。文采斐然,风华绝代,照耀着后世之人。
王世贞提及的元朝诗人包括元右丞好问、赵承旨孟頫、姚学士燧、刘学士因、马中丞祖常、范应奉德机、杨员外仲弘、虞学士集、揭应奉傒斯、张句曲雨、杨提举廉夫等人。其中,赵承旨孟頫的文风较为清丽,但略显肤浅。我曾评价吴兴的赵文敏公孟俯,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只有我们郡的文待诏征明才堪与之相提并论,尽管二者之间仍略有差距。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诗文和书画,而且都是通过举荐和征辟而步入仕途。赵诗身材矮小,风格通俗,文辞虽略显雅致却较为薄弱,二者均有浅显之嫌。文风流畅却缺乏深度,与古风相去甚远。赵书小楷虽未能摆脱俗气,文辞亦未能去除繁琐,二者在精妙之处有着共通之处。行书模仿二王颇为接近,但在文辞上却稍显不足,略显逊色。署名书法亦复如此。在八分古隶方面,文胜于赵,而在小篆上赵胜一筹,但篆书终究不及隶书。至于绘画,赵书在唐宋时期深入人心,而文辞则相对浅显,二者在天然趣味和鉴赏广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前辈们早已对出处的大节差异有所论述,唯独赵集在书中专门记载了太傅丞相伯颜的一段德行,其中提到:‘地域久已分裂,车马书信应当统一。’他还说:‘天下仰望光辉照耀,独我一方却蒙昧不明。’唉,元诚亲主,宋朝社稷已毁,伯颜确实贤能且有功,这难道是应当谈论的吗?为何有人心怀不满,竟至于如此?我作为待诏,实在无法与这些人同日而语。
项穆评论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认为其笔触温文尔雅,仿佛继承了王羲之的正宗书法传承,字形优美,线条细腻,然而却缺少那种大节不夺的豪迈之气。(《书法雅言》)
董其昌:
我对书法有着直接模仿赵文敏的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在这方面还是略显稚嫩。相比之下,赵子昂的书法技艺更为精湛,然而他的作品中却缺少了我所拥有的那种清新润泽之感。尽管如此,由于我在书法上的造诣有限,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是略逊于吴兴。
书法家中,将险峻奇特视为高妙,这一境界唯有鲁公、杨少师能够领悟,赵吴兴却无法理解。如今,人们的视野被吴兴所局限。(《画禅室随笔》)
冯班:
赵松雪在书法上另辟蹊径,借鉴了宋代书法家的意境,追溯至二王的高超技艺,使得后学难以望其项背。然而,那些只知奴书之论的人却未曾领悟到这一点。
②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
研习古人之书,若从其后人着手,便能领悟其宗派精髓;而若从后人作品追溯至古人之本源,则能掌握其中的关键技巧。你若学习赵松雪的书法,若能从徐季海(徐浩)和李北海的作品入手,便能感受到其古朴而充满魅力。(《钝吟书要》)
梁巘:
①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
学习董的技艺不如学习赵的技艺,原因在于赵在建筑结构上更为严谨细致,而董则往往随意为之。(《评书帖》)
纪昀等人认为,孟頫身为宋朝皇室成员,却转而侍奉元朝,因此他的行为与世人的议论并不相符。在他的《和姚子敬韵诗》中,有“昔日同窗旧友今已寥寥无几,再次感叹人生无常,内心充满矛盾”的句子,可见他在晚年时也难以避免自我反省。然而,若论及他的才艺,他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书法不仅是元代第一,他的文章也足以与虞世南、杨炯、范仲淹、揭傒斯等大家相媲美,甚至不输于他们。
吴德旋指出,永兴书法风格浑厚有力,而北海书法则以顿挫为特色,两者虽然源头都出自大令,但风格却大相径庭。赵集贤试图模仿永兴的笔法来书写北海体,结果却未能兼得。他在临摹智永的《千文》时,虽然技艺尚可,但能够达到原作水平的只有六七成。
刘诸城评论道:“松雪堪称一代宗师,纵然未能完全满足众人的期待,但终究无人能出其右。”此论针对元代人物而言,他认为鲜于、康里等诸公均无法与松雪相提并论。
松雪的行书作品,《天冠山》篇尤为出色,北海的肖子亦然。世人对于《民瞻十札》赞誉有加,但已略逊一筹,《梅花诗》则堪称无懈可击。(出自《初月楼论书随笔》)
钱泳:
松雪的书法笔触圆润流畅,直接继承了二王的风格,运用在书写之中,无人能出其右。然而,碑版书法却并非如此,碑版书法必须学习唐代人的技艺。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学习唐代人的书法,而非要学习松雪的,这是为什么?”我回答道:“我们既然要学习书法,碑版和翰牍的技艺都应兼备,碑版书法的应用较少,而翰牍书法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就像阅读《诗经》中的《国风》、《雅》、《颂》一样,不可偏废,书法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丑评价子昂的书法,认为其温润闲雅,远承右军之韵,然其笔触过于妍媚纤柔,缺乏那种大节不夺的气魄,这并非公正之论。褚中令的书法,古人常以美女婵娟相喻,其笔触细腻,宛如罗绮之丽,然而,若论忠言谠论,他无疑是唐代一代名臣,其人品岂能仅凭区区笔墨而定?(《书学》)
阮元: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北碑南帖论》)
赵孟頫半身画像
包世臣:
①子昂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
吴兴书笔书写流畅,每一笔每一划、每一字每一行,都是依次排列、紧密相连。古帖中的字体大小差异显著,就像老者带着小孙子行走,身材高矮不一,但情感真挚,彼此关心。而吴兴书法则如同市民在狭窄的巷子里行走,一个接一个地缓缓前进,但每个人都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神情,这样的布局又怎能让上下左右的空白处都充满文字呢!它之所以流行了数百年,仅仅是因为便于那些经生和胥史使用。然终究无法摒弃,因其文笔虽流畅,但行文之间多有转折与蓄势。继其之后,吴兴的学者虽极尽模仿,却失去了那种转折与蓄势,只追求平顺,因此虽然一度被经生胥史所推崇,但很快便如烟消火灭般消失无踪。
吴兴在构思结构时,完全以王士则的《李宝成碑》作为其心中的珍贵秘籍。(出自《艺舟双楫》)
周星莲提到,赵集贤曾言:“书法随时代而变化,但用笔之道却历经千年而不变。”古时之人,若能获得几行佳帖,便专心致志地学习,便有可能成为书法名家。赵文敏作为元代一代书法大家,他的话岂能无道理?所谓“千古不易”,实则是指用笔的内在肌理,而非外表形态。(《临池管见》)
朱和羹提到,子昂在书法上主要继承了《黄庭》和《乐毅》的技法。邢子愿认为,自右军之后,唯有赵吴兴能够真正继承衣钵,而唐宋时期的书法家们均无法与之相比。(出自《临池心解》)
康有为认为,吴兴、香光二人性格柔弱,宛如闺中静女,轻拈花朵,斗草嬉戏,其妍妙之处足以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若要他们举起石臼,面不改色,则非他们所能胜任。自元、明以来,精通榜书之才极为罕见,这主要是因为碑学之衰落。(《广艺舟双楫》)
柯劭忞:
赵孟頫,作为宋朝宗室的杰出人才,他向元朝献上礼物,得以显赫一时。在《大雅》一诗中,他写道:“殷土肤敏,裸将于京。”刘向认为这是对微子朝周时的同情,因此,君子们并未责备孟頫,反而对赵氏家族表示了同情。
杨载评价孟頫的才华,认为他的书画才华掩盖了其他方面,了解他的书画技艺,却对他的文章一无所知;了解他的文章,却对他的经济才能缺乏认识。人们因此认为他懂得如何言辞。
马宗霍曾言,元代赵子昂书法技艺卓越,声名远扬,其笔触犹如风雨交加,一日之内竟能挥毫万字。他的名声传至天竺,有僧人跨越数万里前来求取他的书法作品,回国后将其视为珍宝。
主要作品
文集
赵孟頫的代表著作包括《松雪斋文集》共十卷,其中还附带一卷外集,这些作品得以流传至今。此外,他还撰写了《谈录》一卷。
书迹
赵孟頫遗留的书法作品数量众多,其中包括《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雍古氏家庙碑》以及《汲黯传》(小楷)等。
画迹
大德七年(1303年),画家创作了《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年),他又绘制了《鹊华秋色》卷;这两幅作品均收录在《故宫名画三百种》中。皇庆元年(1312年),画家又创作了《秋郊饮马》卷,该作品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出版社发行的《赵孟頫书画全集(全十卷)》收录了赵孟頫的众多作品,堪称“目前市面上收录赵孟頫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本图书”。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