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篆书《天育骠骑歌》
赵孟頫篆书《天育骠骑歌》
我国顶尖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展示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感受艺术、体验生活”的文化天地。这里汇集了书画交流、学术研讨、艺术鉴赏、养生之道以及文化评论等多方面内容,致力于推广我国卓越的书画传统艺术,展示顶尖书画人才风采,塑造一个卓越的书画艺术交流环境。
赵孟頫,生于1254年10月20日,卒于1322年7月30日,字为子昂,属于汉族,别号有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或水精宫道人,亦称鸥波。他在中年时期曾以孟俯为署名。他出生于吴兴,即现今浙江省湖州市,其原籍地为婺州兰溪。赵孟頫是南宋末期至元朝初期的官员、书法家、画家以及诗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也是秦王赵德芳的后裔。
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受到行台侍御史程钜夫的推荐,匆匆前往北京,受到了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的尊敬与礼遇。他先后担任了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务,逐步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到了晚年,他逐渐淡出官场,延祐六年(1319年)以病为由请求退休。到了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赵文敏,字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追赠谥号“文敏”,因此世人尊称其为“赵文敏”。他著有《松雪斋文集》等作品。
赵孟頫才识渊博,文学造诣深厚,精通经济学术赵孟頫篆书《天育骠骑歌》,书法技艺精湛,绘画技艺高超,金石鉴赏能力出众,音乐理论亦颇为了解,鉴赏能力亦不容小觑。他在绘画领域开创了元代独特的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此外,赵孟頫还擅长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在世间的名声颇高。其书法风格遒劲而柔美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秀丽且雅致,结构严谨,笔触圆润,创立了“赵体”书法,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誉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通晓音律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擅长辨别古代器物,他的诗作意境深远,风格独特,在书画领域尤其享有盛誉,各种书体如篆、籀、分、隶、楷、草均表现出色,尤其楷书和行书造诣高深,影响深远。作为元代初期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备受赞誉。据明代学者宋濂所述,赵孟頫早年学习宋高宗赵构的“妙悟八法,留神古雅”书法,中年则追随钟繇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风格,晚年则师从李北海。王世懋评价道:“文敏的书法多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影响试评述元代赵孟頫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历史地位,其字体结构紧凑,便源自于右军;笔势飘逸,则效法大令;至于碑刻书法,则与李北海的《岳麓》、《娑罗》体极为相似。”除此之外,他还曾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以及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在篆书方面,他研究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则师从梁鹄、钟繇;而行草书则学习羲献,对于传承传统,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正如文嘉所言:“魏公对古代书法中的精品,无不加以模仿学习。”虞集赞誉他:“楷书深得《洛神赋》之精髓赵孟頫篆书《天育骠骑歌》,并能把握其风格。行书则达到了《圣教序》的境界,深入其中。至于草书,则充分吸收了《十七帖》的韵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是一位集晋、唐书法之大成,成就斐然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极为推崇,后世甚至将他列为楷书四大家之一:“颜、柳、欧、赵”。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他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技艺直接继承了晋代的风范,然而他对自己书法的评价却是“因过于熟练而显得俗气”。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留下了持久的印记。他对书法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书法作品之中,更在于其书论之中。他对于书法有着许多独到的认识。他提出:“学习书法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笔法,二是字形。若笔法不精,即便技艺高超也显得粗劣;若字形不佳,即便熟练也显得生疏。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两点,才能谈论书法之道。”“学习书法应当细细品味古人的法帖,深刻领悟其用笔的精髓,这才具有实际意义。”在临摹古代书法家作品时,他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观点:古时候的人们通过研习几行古碑帖,便能声名鹊起。更不用说《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自认为的得意之作。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又怎会忧虑自己的书法技艺无法超越他人。这些见解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赵孟頫所书杜甫《天育骠骑歌》(伪作),以纸为载体,其纵向尺寸为32.2厘米,横向尺寸为62.5厘米。该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卷在书写上缺乏赵书以及李斯、李阳冰小篆那种柔美流畅的风格,笔力显得不够圆润有力,并且松雪并没有在作品上标注延祐四年(1317年)“奉使开平日久”的年份,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件赝品。
延祐四年九月既望,吴兴赵孟頫识。
感谢点击"在看",祝福健康、快乐、幸福!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