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源自深切的人生体验|哲学的道
好文章源自深切的人生体验|哲学的道
优秀的文章往往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人们的观点和认识或许会发生转变,因此,优秀的文章需要不断地进行增删和修改。唯有如此,它们才有可能成为流传千古的杰作。
《论说文集》是培根在人生旅途中边行走边创作、边创作边修订的著作。当培根36岁那年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即1597年好文章源自深切的人生体验|哲学的道,他推出了这部文集的首版,内含10篇文章。自此,他随身携带此书,持续进行增删和修订。伴随着人生经历的演变,他的观点亦随之调整,这也就导致他在文章中的观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至1612年,第二个版本问世,文章数量增至38篇,其中原先的10篇文章进行了大幅修改,部分文章更是全新创作。1625年,《论说文集》的最终修订版面世,内容有所扩充,共计收录58篇文章。这标志着培根文学事业的终结,书成后不久,他不幸离世。
《论说文集》凝聚了培根深邃而多变的生命感悟,其中每一篇作品均源自他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并经他非凡的智慧悉心磨砺。此外,每篇文章中均蕴含着数句精辟之语,这些话语将文章的核心思想或结论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这种联系有时显得微妙而不易察觉,有时则直言不讳,显得相当明显。
因此,《论说文集》凝聚了培根毕生的人生感悟和智慧结晶。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得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有人认为,即便他未曾创作其他作品,仅凭这部《论说文集》流传于世,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意。毕竟,这部著作并非只为一个国家而著,而是面向全球;它并非仅属于一个时代,而是跨越所有时代。此书中,卓越的智慧与丰富多样的兴趣以及深厚的同情心完美融合,因此,无论世人属于何种类型或性格,都能在书中找到与之产生共鸣的元素。
培根的人生历程颇为多彩。他的父亲曾担任英国的高级官职——掌玺大臣,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古典文化研究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培根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一方面怀揣着投身科学和哲学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世界的权势和财富充满热情。然而,随着父亲的离世,他的未来变得不明朗。因此,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求各种职位。他起初寻求位高权重的姨丈协助,接着又转向女王心爱的艾塞克斯勋爵寻求帮助。然而,艾塞克斯因失宠而被囚禁,培根趁火打劫,企图赢得女王的青睐(记得多年前,市面上流传一本名为《深宫孽海》的译本小说,该书以艾氏之母的口吻写成,书中将培根描绘成忘恩负义的小人)。尽管如此,直至英国政权更迭,詹姆士一世登上王位。詹姆士登基伊始,培根便频寄颂词,接连不断地上书称颂,甚至将他与神明相提并论,其夸赞之词毫不顾忌谄媚之嫌。此外,他在公众面前为詹姆士进行辩护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最终赢得了国王的青睐,因而平步青云,相继担任副检察长、检察长以及掌玺大臣等职。最终,他攀升至官职之巅好文章源自深切的人生体验|哲学的道,荣任英格兰大法官,并获封维鲁兰男爵与圣亚尔班子爵。彼时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他已是富贵双全,志得意满。
培根的道德形象常遭非议,有人指责他道德感淡薄,利欲熏心,趋炎附势。尽管如此,这位既理智又情感充沛的哲学家,内心深处或许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对于一些无法避免的事情,他心中也充满了抱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论说文集》中均有体现。在《论高位》一文中,作者提到:“攀登高位之路途坎坷,充满艰辛,然而人们却愿意承受极大的痛苦以换取更大的折磨;攀登高位的过程有时会变得污秽不堪;尽管如此,他们仍能通过这种污秽的手段达到尊贵的地位。”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他宦海沉浮的辛酸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
武斌,一位杰出的文史学者,同时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特聘教授,曾担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